昆明市五华区彝舞跳菜食府是一家既有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南涧跳菜,本店主要与无量山生态乌骨鸡及原生态食材为主的彝族农家食府。南涧跳菜是云南省大理周南涧彝族自治县一种拥有1200余年历史的民间舞蹈。 南涧跳菜又名“抬菜舞”雅称”奉盘舞”。他起源于母系社会,盛行于唐朝时期。 盛唐时期多位皇帝表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从唐太宗迷恋王羲之的《兰亭序》到唐玄宗直接出任唐朝"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正是在这种气候下,云南当时南诏国的《南诏奉圣乐》舞动长安,被列为唐朝14部乐礼之一。 在《奉圣乐》的伴奏下,舞者奉盘或托盘起舞,舞袖旋转,姿态蹁跹,这种"抬菜舞"最初为雅致的宫廷舞蹈。 这种创立于公元800年的《南诏奉圣乐》,经历千余年的演变,在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已经深深的扎下了根。在举行婚丧节日等活动时跳菜必不可少,逢喜事,以“跳菜”助兴,遇丧事,以“跳菜”化悲,客人远到,更是由衷地表达了彝家人对客人的一片深情厚意。跳菜”不仅包容了饮食文化的精华,而且囊括了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 彝家人办客事,桌子往往迎面摆开,中间留路,宾客三方围坐,只听数声锣响,大号、唢呐齐鸣,主持办事的“总理”一声令下,“呜噻噻”的高腔吆喝声中两位“跳菜”大师从厨房里相继而出,他们头顶托盘,手里还撑着托盘,在托盘里面装满了菜碗,在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的音乐声中,一前一后,一摇一晃,根据音乐节拍,迈着轻柔而敏捷的步子,缓缓入场,两人一边跳着舞步,一边在脸上做着怪相,其动作幽默而滑稽,舞姿轻松而优美。接着其他“跳菜”者托着花样繁多的菜盘也陆续登台上菜。“跳菜”者多为男人一般两人一对,一对跟着一对跳,姿势各异,变化多端,刚柔相济,旋转自如,不断地把装满菜肴的托盘在他们手中花样翻新。有的用头顶,有的用手托;更有的用肩抬,有的一人骑在一人身上,下方两手托盘,上方吹奏金唢呐,头还顶着大菜。伴随着激越的唢呐声,他们时而“苍蝇搓脚”,时而“鹭鸶伸腿”,时而“金鹿望月”,时而“野鸡吃水”,翻转跺脚,大步舞盘,竞献绝技。